男汉服常服

在上海世博园6号门外,出现三位穿着汉服的游客。由于服饰和周遭行人反差太大,他们走在路上,非常抓人眼球。再次引起人们对汉服问题的热烈讨论。

汉服男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穿着汉服服饰的男子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简介
近日在上海世博园6号门外,穿着汉服刚从世博园里出来的3位男子。由于服饰和周遭行人反差太大,他们走在路上,非常抓人眼球。他们自己似乎不大在意别人的目光,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行走速率。汉服男看上去文质彬彬、举止优雅,被人误以为是世博园内有戏剧表演,他们是演员,只是没有换回来平常衣服而已。实际上他们就是普通游客,没有表演,就是要身着汉服来参观世博园。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到明代以后就走进了历史。我们现代所谓的唐装其实是融合了满族服装特色的改良服饰,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服饰传承,放眼全世界,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唯独我们汉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服饰业没了。作为中国人强烈建议立法恢复汉服传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服运动悄然而起,喜爱汉服着年轻者居多,有一部分在校学生也是汉服的粉丝。其实,自从有人喜爱汉服起,一直有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存在。
其他延伸
汉服复兴运动
简称汉服运动,或称为华服运动等,是中国大陆一些年轻人、知识分子的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服文化的运动。汉族受到满清剃发易服的影响,汉服与汉族断绝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开始复苏,但由于战争与政治因素,并没有广泛关注。而最近的汉服运动,据说是河南郑州的年轻人王乐天是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义目的是希望利用汉服恢复华夏文化。
中国媒体与舆论普遍认为是80后展现个性,与爱国的象征。对于目前出现的汉服热潮,质疑者认为其可能触发极端的民族主义,支持者则表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且反映中国民间对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现状
汉服运动是中国人民发起的文化复兴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汉服运动倡导者宣传,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2]
汉服简介
汉服,即华夏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华夏衣冠、汉装、华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先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饰体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先民)所着的、具有浓郁汉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象征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并且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的民族服装都是从汉服演变过去的。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少数也有左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30886.html

推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