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汉语一级字 
,读作chuáng,最早见于金文。床的本义是供睡卧的常用家具,后引申为床状的物体,如河床、苗床、机床等。由床具引申为量词——张、副,如一床被。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百科星图
查看更多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木,爿(chuáng)声。“爿”,商代文字作(图1)、(图2),即“牀(床)”之象形初文(字形要横看)。商代后期,已经确立了汉字书写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为了适应直行排列的需要,很多宽度比较大的字都被改变了字形的方向。“爿”字改变方向后, 床形已经不显,遂加注意符“木”写作“牀”。《说文》失收“爿”字,在《士部》“壮”、《羊部》“牂”、《啬部》“墙”、《犬部》“状”、《戈部》“戕”、《斤部》“斨”、《酉部》“酱”及《木部》“牀”等字下皆云“爿声”(唐‧张参《五经文字‧爿部》:“爿,音墙。”) ;而《女部》“妆”下则云‘牀省声”,《寸部》“将”下又云“酱省声”。其实,诸字均应分析为从“爿(牀)声”(今楷书中有音pán的“爿”字,是反写“ 片”字而成的,与“爿chuáng"是同形字)。“牀” ,本义是供人坐卧的器具。《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牀。”《诗‧国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宋书‧庾炳之传》:“(炳之)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辄令人拭席洗牀。”由供人坐卧的器具引申指放置器物的架子。南朝梁徐陵《玉台新咏序》:“琉璃砚匣,终曰随身;翡翠笔牀,无时离手。”又指井上的辘轳架。《乐府歌辞‧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牀,金瓶素绠汲寒浆。”又由供人坐卧的器具引申用作量词。《太平广记》卷五十引《纂异记》:“琉璃琥珀器一百林。”“牀”本是形声字,俗书改“爿”为“广(音yǎn)”,写作“床”,成为从广从木的会意字。《玉篇‧木部》:“牀,《说文》曰:‘安身之坐者。'床,同上,俗。”新中国成立后,“牀”作为异体字并入了“床”字。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chuáng
名词
供人睡卧的家具。
bed
唐‧孟郊《吊卢殷》诗之七:“夜踏明月桥,店饮吾曹床。”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郑玄笺:“男子生而卧于床,尊之也。”
汉牟融《理惑论》:“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
唐‧杜甫《新婚别》诗:“结发为妻子,席不煖君床。”
床铺,木床,床榻
古代坐具。
《礼记‧内则》:“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
陈澔集说:“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下车登床。帝拜跪问寒温毕,立如也。因呼帝共坐。”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宰相别施一床,连上事官床,南,坐于西隅,谓之压角。”
明‧马愈《马氏曰抄‧特迦香》:“琳坐右侧胡床上。”
胡床
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唐‧杜牧《郡斋独酌》诗:“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佛前的供床金间玉,香烟袅袅喷瑞兽。”
琴床
井上围栏。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唐‧李贺《后园凿井歌》:“井上辘轤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
王琦汇解:“床,井栏也。”
物之底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此指棺材的底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甘砂》(集解)引蘇颂曰:“丹砂生符陵山谷……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此指矿苗的基部。
河床,牙床
动词
安设床铺。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
杨伯峻注:“住地下室,又置冰,而后置床,寒气特甚。”
在床上睡觉。
《荀子‧子道》:“鲁大夫练而床,礼邪?”
量词
犹架,座。
南朝‧宋刘损《奏劾韦朗》:“银涂漆屏风二十三床,又绿沈屏风一床。”
《北史‧源贺传》:“二镇之间筑城,城置萬人,给强弩十二床,武卫三百乘。”
犹套,副。
段公路《北户录‧米饼》“笔为双、为床、为枚”唐崔龟图注:“南朝呼笔四管为一床。”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鄜州田氏作泥孩儿……一对至直十缣,一床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
指一对夫妇所承担的租调量。
《通典‧食货五》:“未娶者输半床租调,有妻者输一床。”
犹条。用於被褥等物。
两床被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 仕庄切
安身之坐者。从木爿声。 
说文解字注
安身之几坐也。
铉本作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牀之制略同几而庳於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牀制同几,故有足有桄。牀可坐,故尻下曰:処也,从尸得几而止。引孝经仲尼凥而释之曰:谓闲居如此。按得几而止者,谓得牀而止也。仲尼凥者,谓坐於牀也。上文曰:凭,依几也。乃谓手所冯之几。汉管寜常坐一木榻,积五十馀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此皆古人坐於牀,而又不似今人垂足而坐之证也。牀亦可卧。古人之卧,隐几而已。牀前有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孟子曰:舜在牀琴。葢尚书佚篇语也,而古坐於牀可见。琴必在几。则牀前有几亦可见。然则古人之卧无横陈者乎。曰有之。弟子职曰: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疋何止。内则曰:父母舅姑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论语曰:寝不尸。左传:掘地下冰而牀焉,鲜食而寝。皆是也。内则云:少者执牀与坐,御者举几,谓晨兴时也。卽以所衽为所坐也。
从木。爿声。
今书牂斨墙壮戕状将字,皆曰爿声。张参五经文字爿部曰:爿,音墙。九经字㨾鼎字注云:下?析木以炊。篆文木,析之两向。左为爿,音墙。右为片。李阳冰亦云:木字右旁为片。左为爿,音墙。许书列部,片之後次以鼎。然则反片为爿,当有此篆。六书故曰:唐本说文有爿部。葢本晁氏说之参记许氏文字一书,非肊说,其次弟正当在片後鼎前矣。二徐乃欲尽改全书之爿声为牀省声。非也。顾野王片部後出牀部,则其误在前耳。仕庄切。十部。
徐锴曰:“《左传》薳子冯诈病,掘地下冰而牀焉。至於恭坐则席也。故从爿,爿则?之省。象人衺身有所倚箸。至於墙、壮、戕、状之属,竝当从牀省声。”李阳冰言:“木右为片,左为爿,音墙。且《说文》无爿字,其书亦异,故知其妄。”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字部】
《玉篇》俗牀字。 
【巳集中】【爿字部】
《唐韵》《集韵》仕庄切《正韵》助庄切,?状平声。
《说文》:安身之坐者。《广韵》:箦也。《释名》:人所坐卧曰牀。牀,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栖谓之牀。《通俗文》:八尺曰牀。《易·剥卦》:剥牀以足。注:牀者,人所以安也。
又井榦曰牀。《乐府·淮南王篇》:後园凿井银作牀。
又《尔雅·释草》:盱虺牀。注:蛇牀也。一名马牀。
《广韵》俗作床。 
《说文解字注》书影(2张)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篆书(5张)
隶书(4张)
草书(8张)
行书(8张)
楷书(6张)
篆书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符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zraŋ
广韵

士庄

阳开

蒙古字韵

dʐAŋ
平声
中原音韵


穿
江阳合
江阳
阳平
洪武正韵牋


助庄
十七阳

平声
分韵撮要


穿

第十刚讲降角
阳平
(参考资料: 

方言集汇
◎ 赣语:crwo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ong2 [台湾四县腔] cong2 [梅县腔] cong2 [东莞腔] cong2 [客语拼音字汇] cong2 [陆丰腔] cong3 [海陆腔] cong2 [宝安腔] cong2
◎ 粤语:cong4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25471.html

推荐品牌